【摘 要】科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但当前小学科学教育普遍存在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的问题,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学习兴趣不足。教师只有正确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准确把握小学科学作为科学技术启蒙教育的课程定位,才能最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科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科学; 科学教育; 启蒙教育; 学生中心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 2017 年版) 》明确提到,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1],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小学教育实行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对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传授知识不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

我国在小学之初就实行分科教学,故学科中心成为主流思想,大多数教师至今依然保有 “教语文” “教科学”的教学思想。学科中心本质上以知识为中心,传授学科知识被默认为学科教育的首要任务,这种观念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课堂行为。然而,传授科学知识对于小学科学而言是一个难题,因为小学生和科学教师对科学都不擅长,如果以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判断依据,必然会导致双方产生挫败感和无力感,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师生不可承受之重。

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具有准确、可靠和系统的特点。就小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而言,他们难以准确掌握绝大多数的科学知识,特别是那些常常以碎片形式出现的、要求机械记忆的科学知识。有些教师对小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要求过高,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挫败感。长期以往,学生会对科学失去兴趣,甚至感到恐惧。这是与小学科学课程开设的初衷严重违背的。只有富有趣味、容易上手的科学,才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科学知识涉及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体系中,科学在小学之后的各学段 ( 初中、高中、大学)被逐步细分为多个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理解这个庞大的科学体系中的一些知识是很困难的; 对于教师而言,向小学生准确传授科学知识也是一件难事。除此之外,小学科学教师普遍存在专业不自信,这主要缘于他们没有 “足够的”科学教育的专业背景,对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了解也不多,故必然会产生教学无力感。

笔者认为,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因此教师不必为自己没有“足够的”科学教育专业背景感到无力,小学生也不必为没能全部掌握所教的科学知识而感到挫败。大多数小时候难懂的东西,只要我们喜欢和坚持学习,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经意间得到理解和掌握。当小学科学教育从传授科学知识的死胡同走出来时,师生就可以一起尽情享受学习科学的乐趣了。

二、科学教师是学生科学路上的启蒙教师

启蒙教师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不是为学识之高而是为引路之贵。作为小学生科学 ( 准确地说是科学、技术和工程) 学习之旅的启蒙教师,引路才应该是其最主要的角色定位。这一定位有利于小学生接近科学、感知科学、体验科学、爱上科学。小学科学教师是国家科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群体,对科学教育和科技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是强化科学教育中尤为关键的重要力量[2]。

作为科学技术启蒙教师,其基本的角色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科学教师是科学技术的 “推销员”,在宣传科技价值、展示科技魅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 ( 激趣重于知识) ; 第二,科学教师是科学技术的 “导购员”,向学生介绍科学技术的概貌比传授具体的知识细节更重要 ( 概貌重于细节) ; 第三,科学教师是科学技术的 “播种者”,在向小学生播撒科学技术种子的基础上,使学生爱上科学技术并持续参与到科学学习中,成为祖国未来科技事业发展的后备军,这比完成科学知识的学习任务更重要 ( 播种重于收获) 。

小学科学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启蒙教育和基础课程,其基本任务是向小学生播撒科学技术的种子,即引领小学生接触和关注科学技术、通过实践活动感知科学、尝试使用科学方法进行简单的科学实践。认识到小学科学的启蒙教育属性非常关键,因为这是小学科学教育航程中的 “指南针”,也是防止小学科学教育迷失方向的基本保障。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小学科学的基础性地位,是为了突出科学的重要性而不是否定学科的启蒙性质。因此,做一名优秀的启蒙教师应该成为小学科学教师的价值取向。

三、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科学教育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教育价值取向的巨变,意味着从 “知识中心”向 “学生中心”的转变,也意味着教育的主要任务从 “知识传授”走向 “学生发展”。尊重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科学教育的前提,建构以学生为中心、指向学生发展的小学科学教育,教师有必要树立以下教学理念。

1. 保护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基本准则

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经常表现出令成人惊叹的想象力。然而,随着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大多数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会逐步衰退,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前小学科学教育过度强调知识传授密切相关。充满趣味的科学对小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会自发生成强烈的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在小学生暂时回答不出教师所预设的科学知识时,习惯于生硬地将知识结论告知学生,过分关注学生学了哪些知识,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毫不关心。

相比让小学生掌握一些入门级的科学知识,或是获得一些初步的科学素养而言,保护小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显得更重要。过分要求小学生记住枯燥难记、难懂的科学知识,只会让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被消磨。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很容易在后续的学习中达成这一目标。与此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遭到打击,就像一株植物在春天初生的幼芽被抹去一样,这个学生可能此生与科技再也无缘了。因此,保护好奇心和求知欲应当作为科学教育的基本准则,要避免可能破坏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切行为。科学知识的掌握固然具有它的意义和价值,但当知识掌握与保护好奇心和求知欲发生矛盾时,我们应毫不犹豫地暂时放弃对知识掌握的过分要求。

2. 感知体验、激发兴趣是主要任务

带领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是小学科学教师孜孜以求的,但它们只是小学科学的任务之一,而不是主要任务。有些教师重视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指导他们尝试应用常用的科学方法,却错误地将最终的操作目标确定为获取科学知识,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目的与手段的本末倒置。其实,小学阶段涉及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不可能很深入,通过科学探究和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只是体验性的,只要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就一定会获得感知体验,故不必要过于强调知识和方法所能达到的程度。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过分强调知识获取和技能掌握,不仅难以真正实现而且很容易挫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感知就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学生对科学的感知,可以促使其进一步了解科学,初步认识科技的意义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为向小学生充分展示科学技术的魅力和价值、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做了充分的准备。小学生如果对科学的感知和兴趣不断强化,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到现在和后续的科学学习中,那么科学常识和科学素养的逐步提升也就水到渠成,进而圆满完成科学技术启蒙教育的任务。

3. 培养爱好、树立志向是价值取向

小学科学让小学生对科技产生初步的感知,故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对于培养科技后备军来说意义重大。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如果找到正确的教学立场,不仅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习惯、与人合作、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养成一种社会责任感。这样就能在小学生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逐步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固化成对科学的爱好,进而可能让他们树立成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志向。

如此,小学科学教师才会更加自信,课堂才会更加开放和生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欲望才会更加强烈。 “钱学森之问”一直是中国科学界的沉重话题,重要原因之一是缺少足够的挚爱科技的工作者。当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投身科学事业时,伟大祖国将真正迎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春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
准 ( 2017 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何智远. 如何在教育改革中加强科学教育 [J]. 网络科技时代,2005 ( 11) : 52-54.

本文发表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9年第9期,作者:何智远,刘蓉

标签: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