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给予我们的言传和身教
2022年9月的一个下午,母亲和我一起送父亲到医院,父亲很意外地离开了我们,走完了他84年的人生之旅。这一次父亲还是不愿意给我们添麻烦,老人家选择了突然地离开我们,让母亲和我们兄妹四人久久不能释怀。尽管父亲已经是寿终于耄耋之年,我们还是有所遗憾、心有不舍,好希望老人家可以陪我们更多时光。
我们的父亲
根据父亲自己所写的回忆录,他的一生“辛酸、苦辣、艰苦、奋斗”,“最终是比较幸福的晚年”。1939年7月父亲生于同安的何家大瓦房,这个大瓦房是我的祖爷建成的,因为建筑规模较大而有此一名。幼年时爷爷就教父亲认字、写字,5岁时在祖祖(父亲的家婆)家里启蒙,之后爷爷又在家里请了私塾教师,10岁时父亲读完了增广、大学、中庸、论语等。
1950年父亲进入学校从四年级开始读高小,1953年考入龙泉中学就读初中。当时参加考试的简阳县落带区、龙泉驿区有300多人参考,一共录取50人。1956年考入简阳二中就读高中。当时国家对困难学生有部分补助,除此之外,就全靠爷爷早出晚归推车运瓦等来供父亲上学,求学时期的艰苦岁月我不止一次地听父亲讲到过。
1959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由于时代的原因父亲落选了,既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也没有收到慰问信。当时的高中毕业生算是凤毛麟角,回乡后父亲先后在大河、长铁等小学教过书,还曾经担任过长铁小学的负责人。曾经找到一张大炼钢铁时的旧照,那时父亲还是阳光帅气的小伙子。
1962年父亲回到了同安乡四堰村,当时开始搞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社员按劳计酬,父亲就开始担任本生产队的记分员,负责记录和核算本生产队社员的出工计酬,并且一直干到1978年生产队分田下户。
1979年父亲开始担任生产队会计,之后又先后担任四堰村会计、同安镇农经站会计、总会计师,一直干到60岁退休后还返聘了2年,总共从事会计的工作时间达到40余年。期间,父亲还数次受到龙泉驿区、同安镇的表彰,并担任同安镇第11届、第12届人大代表。
以上这些关于父亲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是我在翻看父亲记录的材料中发现的,当然也很值得用文字将它记录下来。除此之外,弟弟妹妹和我对于父亲有更多的、更深的记忆,那就是父亲给予我们的那些言传和身教,这些都是我们不会忘记并应该向子孙传递下去的。
父亲的教诲
几十年来父亲给我们讲过很多道理,对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构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在我们兄妹四人都比较小的时候,父亲可以说是比较严厉的家长,老年的父亲似乎变得非常平和,对待孙辈们有着单纯的慈爱,对我们也很少再有过什么教导了,也许是他对我们都已经很放心了吧。
如果要问父亲给我们的教诲有哪些,我想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勤劳、精业、平和、正直、节俭、重教,这些都是我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体会到的。父亲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仅是言传,很多时候是用身教的方式来进行的,所以,上述的关键词都是有故事可以支撑的。
勤劳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也希望我们成为勤劳的人。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一直在辛勤地劳动、工作。母亲告诉我,父亲担任生产队记分员的十几年里,父亲除了每天有一班活路的时间去统计出工之外,其余时间也是全天候出工挣工分的,这样就可以每月获得三个劳动日的加班工分,也就是说记分员的工作一直是加班完成的,这对于改善那时候家庭的收入起到了很大作用。
父亲到同安镇担任会计之后,经常需要在农经站轮流值夜班,夜班结束回家先做一班活路,然后吃完早饭再去正常上班,算是当时父亲生活的日常状态。家里的承包田都是父亲在上班之余和母亲一起做的,父亲所说的艰苦、奋斗由此可见一斑。非常幸运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2005年父母终于离开老家迁入了龙泉驿城区,算是开始享受退休的清闲日子了。
精业
父亲是一个精业的人,也希望我们成为精业的人。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精业可以说是远近闻名的。从父亲所写的一份工作简历中看到,父亲在担任农经站会计期间,1982年参加龙泉驿区专业化会计考试全区第一,1983年参加农经员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全区第一、评为一级农经员,1985年、1987年参加龙泉驿区会计培训均为全区第一,1987年区农牧局还请来了分管副区长,于是出现了侄儿给舅舅颁发奖状的一幕。
父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精业,对于一个长期从事财务工作的人来说,父亲的账目总是明明白白、无可挑剔的,也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了农经站的总会计师。“做人要凭本事吃饭”,父亲不仅这样做也经常这样教导我们,后来我们兄弟姐妹都成为了精业的人,不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岗位上,总是习惯于认真做事、把事情做好,也自然而然地受到多数人的认可。
平和
父亲是一个耐心且平和的人,这一点也深深影响了我们全家。记得小时候偶尔会有人是对记账有所疑问,每一次父亲都不厌其烦地耐心说明,所有对账的人都是释疑而归的,就算生产队里的胡搅蛮缠者也无话可说。那时候我曾经为父亲的耐烦感到不可思议,后来终于理解了父亲为何如此具有耐心。
在对待亲人上父亲也很平和,这是他在一个大家庭中很受尊敬的原因。小时候每到节日、假日,我们家里是亲戚们喜欢聚会的地方之一。也许由于爷爷婆婆过世很早的原因,父亲他们六个兄弟姐妹一直关系很好、相互关心,给我们下一辈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父亲他们六姊妹每年团聚的“何家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坚持了三十多年,和谐、平和的家庭特质正在代际传递。
待人的平和是父亲的人格魅力,不知不觉中,也造就了我们独特的家庭氛围。家人之间理解包容、平和相处,完全没有很多家庭常见的吵闹和抱怨。到了我们兄妹四人谈婚论嫁的时候,女婿和媳妇们都被我们的家庭氛围所吸引,共同的感受是居然还有如此和谐的家庭。这种平和的大家庭氛围至今还一直保持着,而且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每个小家庭的一种特质。
正直
父亲是一个正直且谨慎的人,虽然长期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却从来不愿意借此谋取私利。不少担任公职的人因为自私自利而为人不齿,父亲“何会计”的称号却成为了人们的尊称。在乡里乡亲眼里我有两个自豪的身份,一是被人们介绍成何会计的大儿子,二是被称为生产队的第一个大学生。
得知我担任高完中校长之后,父亲专门告诫我做人要正直和谨慎。父亲提醒我在经济上一定要过得了关,财务上的事情在二十年之后都是要经得起考验的。七年多的校长生涯我没有迷失自己,始终把事业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也没有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要为自己谋私利。即便是因为伤害了小人的利益而被针对,父亲最初的教诲也让我轻松通过了两次组织的严格检验。
父亲的正直和谨慎自然地影响了我们,尽管我很早就懂得了一些人情世故,但是有时事情总不愿意去勉强自己,当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在接近退休的时候我回望过去,人和人之间在价值观上差异巨大,在父亲影响之下形成的价值观,给我们兄弟姐妹带来了幸福的保障,正直是一个人值得拥有的宝贵品质。
节俭
父亲的节俭是超乎常人的,在吃穿用上都对自己过于苛刻,即便是后来条件许可也依然如此,这也许源于困难时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小时候我们全家一共八口人,小嬢是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才出嫁的,祖祖在我们家也享年95岁,我们兄妹四人读书也投入巨大,父亲和母亲只有凭借勤劳和节俭,才能在那个困难年代艰难地支撑起这个家。
虽然父亲和母亲的生活非常节俭,对老人、子女和亲戚却一直大方。每当春节等节日到来的时候,我们当时只觉得一大群孩子聚在一起很快乐,长大后才意识到这一切一定来自不易。父亲学会了给我们三弟兄理发,母亲学会了给我们全家人做衣服,1981年全家还买了自行车和缝纫机,这一切都是父亲和母亲通过勤劳和节俭才能做到的。
在父亲留下的不算多的遗物之中,二十多年来的家庭收支记录非常特别,算得上中国普通家庭经济史的一个样本,父母的节俭生活从这些记录中也清晰可见。尽管孝敬的茅台他十多年都舍不得喝,终于在有件事上算是没有过分节俭。在父亲和母亲的都体力尚好的时候,我的小家庭和他们一起多次自驾游,走过西安-壶口瀑布-延安、北海-涠洲岛-阳朔-贵阳-遵义-黄果树,还有川内的不同地市州的众多景区,那些幸福时光也算是对他们多年节俭的一种补偿吧。
重教
生活上十分节俭的父亲和母亲,在我们的教育投入上却很舍得花钱。我们兄妹四人年龄差距很小,一到开学的时候学费的压力相当大,而我们全部读到了技校和高中以上,这种教育投入在当时可以说是很少有的。说起来,父母的重视教育也是有历史渊源的,何家祖上几代一直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我们祖爷、爷爷都是读书人,甚至父母之间姻缘也是因书而结下的。
当年家婆到父亲家里看人户,回去之后家公问家婆这户人如何,家婆说家里很穷,只有一个黄桶和一个柜子,黄桶里边装了不多的谷子,柜子里边全部都是些书。家公和家婆拥有一个大家庭,母亲是他们很喜欢的幺女,家公是一个很有见识的老人,当时家公只对家婆说是读书人就好,于是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下来了,我们兄妹四人也可以说是因书而生的。
心中的感恩
感谢上天让我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感恩父母给予我生命和幸福的童年。那是一段物质相对匮乏的艰苦岁月,虽然有时候几个月也吃不上肉,但是我们不仅从来没有饿过饭,而且在精神上始终是丰盈和饱满的。对于生活在今天的后辈们来说,物质的匮乏也许是难以想象的,而精神的丰盈应该是有所感受的,因为这已经成为家庭传统延续至今。
父亲离开我们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想用文字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怀念,想说的事情不少却很多次都无法写下去,酝酿很长时间后今天终于完成了这篇文字。尽管时隔父亲离开已经接近三年,现在的我还是再次泪如雨下了。虽然,人无法永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父亲带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却可以世代相传。
我现在已经无法再继续写下去了,就用上述文字表达对父亲的敬意吧。给子孙留下物质财产是一种爱,给子孙留下精神遗产也是一种爱。我已经把父亲的生卒信息恭敬地写进了族谱,今天又把父亲的言传和身教细心地记下了。我相信父亲老大人一定可以安息,请您一定保佑您的子孙后代们,我们会将您的遗传基因和美好品质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