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7年首次提出的,直到2016年中国的官方才大张旗鼓宣讲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实,核心素养提出的基本出发点是:这个世界是一个变化中的世界,学生应该为“未来而学习”、教师应该“为未知而教”。就我们所经历的这几十年来看,很多变化是我们从小难以想象的。没有一种知识的教育可以对学生终生有用,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价值知识暂时的,只有伴随着知识学习而产生的核心素养才是最有价值的,它将是一个学生终生发展和个人幸福的基本保障。

OECD所界定的核心素养的基本构架,主要包括“人与自己”“人与工具”和“人与社会”三方面。

人与自己:能自主自律地行动(1)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自己的行动后果,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2)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涯规划;(3)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也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并管理好自己的需求和行为。
人与工具:能互动地使用工具(1)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2)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3)互动地使用科学技术手段。
人与社会: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1)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2)团队合作;(3)管理与解决冲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96年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提出21世纪的四大支柱,2013年又增补了第五个支柱。

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学会改变(learning to changing)。

一个人要获得幸福的生活,OECD各UNESCO早就给我们规划了蓝图,不论通过何种方式去学习,上述的核心素养和五大学会都是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可惜的是,我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基本上囿于知识的掌握,对于我们的幸福生活而言远远不够。所以,我们必须在学校之后的社会生活中去不断学习。

终生学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学校学习(即便读再好的大学和有再高的学历)绝对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主动地按照上述要求去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这样才可能获得足够的素养去赢得人生的幸福。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固然有“学生时代”造成的差距,而更大的差距在于“后学生时代”——人的一生其实都是一个学生,我们应该把不断学习当成一种自觉的习惯。

学习赢得幸福。而学习不仅仅是指读书,读书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而思考是更重要的学习方式,实践也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以前谈到过学习方式的多元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和自我反思。如果一个人一直处于一种学习、思考和改变的状态之中,不论他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成功,也更容易在人生的各方面获得更多的成功,这就是赢得幸福生活的最佳状态。让我们将世界上最先进(其实成果已经出来好久了)的理念用于自己的生活,就算是最好的教育也是需要我们主动才能享受到的。

标签: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