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错过

一个偶然的因缘听人重复推荐《正见:佛陀的证悟》一书,终于决定要读读这本关于佛教的书。这是一本如此有吸引力和大智慧的书,以致于仅仅三天多我就已经“书读完了”。合上书的时候,要感恩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给我们带来的启迪,让我们对佛教有了真切而正确的认识,颠覆了以往对于佛教的基于碎片的一知半解,让我们有缘接触到佛陀的真正智慧(佛陀的证悟),终于没有错过这一东方伟大的精神财富,并有可能像佛教徒一样思考和行动甚至成为一个证悟者。

从本质入手

和其他许许多多的芸芸众生一样,我以前对佛教的了解,都是在形式上和表面上的,自然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还被不少的谬见和误解所干扰,因此佛教对我没有产生较大的吸引力。《正见》作为一本介绍佛教的书是具有创造性的,因为它直接从佛教的本质——“四法印”入手,抛开了传统上介绍佛教所囿于的各种外相和表征,从根本上避免了形式主义(形式大于内容)和路径依赖(目的和手段的倒置),让佛教的主干和真谛(单纯的大智慧)极其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佛教徒:四法印

本书的序言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就指出,如果一个人接受“四项真理”就算是佛教徒: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这四大真谛也就是佛教中常说的“四法印”,它们是无法分割的整体,是佛教最基本的、作为基石的见地。任何建立或强化这四种见地的行为,就是在正确的道路上修行,其他所有形似仪式性的修行(如焚香、修持禅定及咒语等),都是为了帮助我们专注于这四种真谛而设计的。同时,对不觉知或不相信这四个真谛的人,佛教徒认为他们是无明的,而在此基础上的任何形式上正确的行为,本质上都不能算作是一种佛教的修行。

真正的智慧

虽然有些人可能对智慧有一点智识上的理解,但是真正具备智慧确实非常困难的。因为在佛法里,当我们谈到智慧时,是指从妄想中解脱出来的智慧,而许多时候我们认为的智慧并不是真正的智慧。佛教的智慧告诉我们的可能很伤人,会斫伤我们的自我,真正的原因就在于灵性的道路与自我希求其实是背道而驰的。人生中一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一个心智正常的人,会为明知终将消散或不得不舍弃的东西而流血流泪?寻求真理可能像一件坏事,它将破坏我们对世界的传统认识,然而终究是一件可以获得大智慧的好事情。

和合与无常

悉达多太子以吉祥草为垫,坐在一棵菩提树下,经过长时间的思维终于了悟到一切万有,包括我们的血肉、所有的情绪和觉受,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和合”而成的,即一切万有都是因缘巧合的结果。“和”组合性质的、物理变化的、量变性质的变化,“合”是合成性质的、化学变化的、质变性质的变化。既然所有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它就是不稳定、一直处于变化中的,也就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就一定是“无常”的。

解脱痛苦

当我们接受了“无常”(就是变化)是必然(不可避免)的,知道死亡不过是无常之变化的一部分而已,就找到了一种解脱死亡痛苦的方法:我们将不会一直被困在期待之中,没有盲目的期待就不会再有失望。同时,花费那么多精力于美丽与虚华是愚蠢的,不是美丽和虚华本身应当受到批判,而是认为它们是恒常的这种信念是错误的。不再受困于对生命、美丽和虚华的盲目期待,实际上就已经让相应的痛苦得到了解脱。

觉者与慈悲

当我们了解了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著,并因此不再患得患失,从而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着。悉达多从恒常的幻象中觉醒,因此我们称他为佛陀、觉者。当我们看出人们被困在恒常的幻象之中,自然会对他们生起慈悲心,我们生起慈悲心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无常纵然是如此明显,人们却总是视而不见。悲心不只是同情心,它是了知平等的心。了知自他之间的平等,好坏之间的平等,一切二元对立之间的平等,这就是悲心。

活在当下

“诸行无常”这一伟大发现提醒我们,一切事物都不可避免地会从目前或原始状态中解体,每一个变化中都蕴藏着死亡的因素,今日就是昨日之死。在了悟“诸行无常”之后,我们常常可以忘记来日是有限的,没有天长地久的幻想,反而得到意想不到的解脱:我们赋予别人的关怀和爱心会变得没有附带条件,我们会更加自然也更加满意地付出爱和支持,因而,欢乐常在当下(活在当下)……

超越的力量

佛陀教导我们,至少我们心中要保持着无常的概念,不要故意去隐藏它。当我们知道一切事物皆无常,才不会被种种假设、僵化的信条(不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价值体系和盲目信仰所奴役,这样的觉察力可以让我们免于受限于个人的、政治的和感情的戏码之中,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智慧啊,这种智慧必然带领我们超越道德和信仰的约束!我们对自己拥有道德原则感到自豪,而且常常将其强加到别人的身上,然而,道德观虽然可以算是有一定价值的,而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道德的定义却随着人群差异和时代精神而一直在改变中。与此同时,不管我们对自己的宗教或对自己不信仰宗教而感到自豪,信仰在我们生活中都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没有信仰本身也是一种信仰——对自己基于多变情绪的逻辑和理想完全盲目的信仰,而信仰本身其实是恒常的附生物。

宽容和尊重

认识到每一件事物及状况都是各个和合部分,我们就能学习培养宽容、谅解、开放与无畏。每个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和因缘巧合,任何状态和结果都是一种和合的最终形式,用我们自己的合和状态为标准来作为一种恒定的尺度,这显然是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的。我们要接受和欣赏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任何存在的状态和结果都应当得到理解和尊重。

无畏之心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和认同,佛陀的发现让我们对万事万物拥有一种超常的主动性:当我们察觉到事物的不确定性,当我们确信这些相关联的成分不可能保持恒常与不变时,就能生起无畏之心:自己真正能准备好面对最坏的状况,同时又能容许最好的发生,我们将变得高贵而庄严:始终保持胸有成竹、毫不惊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不再害怕身陷于某种境况、习气或模式而永远无法逃脱,我们可以非常积极地对和合的条件施加有效的影响,也能接受到达“合”的状态而引发的一切变化,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阻断对未知产生的恐惧感——对不确定性的不断渴求。

扭转乾坤

合理的希望是存在的,而绝望和盲信都是相信恒常的结果,任何时候绝望的因缘会由于改变而消失,只要我们单纯地了解了和合现象的本质,在变化处于“和”的状态时我们可以主动施加影响而改变,我们完全可能去操纵变化、扭转乾坤!我们不只是可以改变物质世界,也能够改变内在的情绪世界:即使是最可怕的地狱与惩罚,也是和合而成的、无常的、可以终结的。我们通常只是想要无常的一半(例如只要生不要死、只要得不要失),真正的解脱来自领受整个循环,而不是紧紧抓住自己喜欢的部分。谨记因缘的变异与无常,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我们就能善用它们……

诸漏皆苦

人的诸多情绪,苦、乐、恐惧……,一切情绪都是苦的根源。不要追求苦,也不要追求快乐,平和和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心态。

佛道共识

宗教是人类在古代对世界和人的认识和智慧,后来,对世界的认识交给了科学,但是,对人自身的认识现在依然是科学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宗教提出的种种理论体系依然是可用的。道家提出了,佛家提出了,它们都有共同之处。他们的理论都是积极的,当然,你可以看出消极的,也可以说是理性的。入世、出世和观世的三种角度。宗教的核心是给人以力量,超越轮回(战胜烦恼和忧虑),实现涅槃(得到解脱和自由),这一点上佛家和道家是超常的智慧。

标签: 哲学,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