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力培养的现状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它们是技能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技能是知识(特别是程序性知识)的转化物,是它们向能力转化的重要阶段和必经的中间环节,也是能力发展的一种外部表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以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为前提,同时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又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难发现:能力培养必须从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教学和技能培养(程序性知识在实践中的活化)入手。知识本身固然是一种教学目标,但远不是终结目标,技能和能力培养才是教学的最终着眼点和终结目标。中学各科教学大纲对此均作出了明确阐述,“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观念已被中学教育界普遍认同。
现代教育要求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从传统的以知识教育为中心转到通过知识教育培养技能和能力上来,这无疑首先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了教师不仅应当掌握大量知识、重视知识教学,而且还应当很好地把握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规律、一般方法和艺术,从根本上重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并善于利用课堂教学和其他一切可能条件(如训练,测试、第二课堂活动、学科竞赛等),通过有效手段,全方位实施能力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实际教学中注重知识目标的制定和达成,忽视某些技能目标,特别是能力目标的制定和达成的现象却十分突出。其原因主要在于:知识在教学中的意义是显然的,知识教学容易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容易通过简单乃至机械的手段达成目标,在各级各类考查中也体现得十分充分,于是容易受到足够重视,而基本技能,特别是能力在教学中,的意义虽然重要,但隐含得多,技能和能力培养难以在短期内以得显著成效,需要通过长期或较长期的努力,对操作的方法和艺术的要求也严格得多,在各级各类考查中;也往往隐藏在知识背后,以知识为基础和中介物得以考查,于是经常受到忽视。
目前能力培养被忽视主要表现在:①注重知识目标的分解,忽视分解后的整合。这种倾向使知识难以系统化,不能形成相应结构,直接影响到知识应有功能的发挥,对能力培养构成基础上的障碍;②注重知识目标的制定和达成,对技能和能力目标的制定特别是达成重视不足。这种倾向使教学取向于低层次的知识教学,对能力培养构成动力上的障碍,③教学中“导”的不够,“教”的过多,包办代替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克服。这种倾向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有效和充分发挥,对能力培养构成实践上的障碍。

二、强化能力培养的具体建议

1. 注意完成知识目标合理分解后的整合

为了达成某些复杂目标,通常有必要将该目标分解成一系列子目标以便实施。在分解知识目标后,如果只是孤立地看到各个局部,看不到局部之间的联系,看不到局部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则难以将知识深化。学科知识体系总是被合理分解成章节在教学中出现的,教学中应充分重视不断促进知识的结构化、重建学科的知识体系,既保证知识目标的全面达成,又为进一步培养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2. 明确在教学目标中规划技能和能力目标

技能构成了学科学习方法体系和解决问题方法体系的主体,而能力在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在常见的教学目标中,政府考试直接考查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受到充分重视,而对学生有着更重要意义但被间接考查的技能目标和能力目标却时常被忽略。这种应试教育的被动作法对促成师生“为不教而教,为会学而学”十分不利。完整地规划知识、技能、能力目标势在必行。
规划技能目标可以从认知技能(也称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两方面着手。认知技能包括①学习的一般技能;如阅读、记忆、听课、复习、总结、制订学习计划的技能等,②进行学科交流的技能。如使用学科概念、专用符号的技能等,③获取、整理和结构化学科知识的技能。如学习概念、应用学科一般观点和思想方法学习和整理知识的技能等;④应用已有学科知识的技能。如应用有关知识解决某类问题的典型方法和技巧等。动作技能包括实验操作技能等。规划能力目标应更多地根据学科特点参照学科教学大纲全面考虑。各种能力(如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表达能力等)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必须全面落实。值得注意的是,思维能力在各种能力中处于核心地位,应予以充分重视。

3.注重技能和能力目标的合理分解和整合

技能和能力培养是一项较长期或长期工程,在教学目标中往往属于单元目标甚至课程目标,必须贯穿于整个单元或课程的教学中。具体实施达标时,应根据学科特点,根据各阶段学科知识。的特点,对技能和能力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并使师生都明确各阶段教学中技能和能力目标及训练点,以便在教学中分阶段逐步有效地予以落实,最终促进技能、能力的发展,达成有关目标。关于各学科技能、特别是能力目标的分解和相关子目标的制定,很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不多加阐述。

4. 加大技能和能力训练在教学中的比重和力度

训练是教学的主线,技能和能力则是训练的主题,知识应当主要充当训练的载体。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技能和能力训练必须更加强调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教学材料,恰当创设情境,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各种技能和能力培养。在培养思维能力时,应当从思维品质培养着眼,从思维方法训练着手。教学要注意精讲导思、巧练训思,善于利用各种思维方式(类比、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引导和训练学生,全面优化思维品质(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创造性等),发展学生能力。训练中还应注意克服为达标率而降低训练要求的不良倾向。有的教学之所以在堂堂满意(课堂仅针对知识目标而达标率甚高)之中走向结果失意(在倾向于技能和能力的考查中失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课内外训练着眼点的偏差。

5. 强化教学中技能和能力目标达成的测评

各种测试(包括形成性测试、诊断性测试、总结性测试和终结性测试)是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手段之一、政府考试(特别是选拔性质的升学考试)对技能和能力的考查已显得越来越充分,教师在自行编制有关测试题也应有意识地强化对技能和能力的考查,这对将教与学的重心始终集中在能力培养上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教学中还应针对测试中的反馈,针对偏差和缺陷采用有效措施予以矫正,确保技能和能力目标的最终达成。
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唯有坚持,才能出成效,唯有坚持,才能促发展。只要在教学中真正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千方百计、切实有效地致力于能力培养,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能力的培养必将被推上一个新台阶。

注:本文完成于1995年11月,获得龙泉驿区首届教改研讨会论文一等奖,并在目标教学研讨会上做交流,后发表于《成都教育》1996年第4期。

标签: 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