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龙泉驿区小学教育开启“顶层设计”综合改革。历经“办学思想大讨论”“顶层设计大论坛”之后,“不唯分数而教,要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成为共识。如何充分发挥学科课堂的育人功能?学科课堂的转型方向究竟在哪里?“三性课堂”区域主张应运而生,“三性课堂大实践”自此正式开启,一场区域的“课堂革命”延续至今……

一、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必须落实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教育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现行的学校教育主要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开展,学科课堂占据了学校教育的大部分时间、空间和资源,学科教学自然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在学科课堂这个主阵地有所作为,要充分发挥学科课堂的育人价值,就必须彻底改变对课堂教学的旧的认知。

学科课堂的价值取向经历过三个阶段:一是“双基”时代,“学科教学”关注的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三维目标”时代,“学科教育”关注的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是“核心素养”时代,“全面育人”关注的是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从以知识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从关注知识掌握走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学科教学、学科教育走向全面育人,学科课堂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历史必然。

二、三性课堂是新时代学科课堂的转型方向

面对学科教学过度重视学科性任务(教书),而相对弱化教育性任务(育人),几乎忽视创新性任务(育才)的现实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学科教学不仅仅要教书,更要同时注重育人和育才,学科课堂必须完成三大任务(学科性任务、教育性任务和创新性任务),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品格力和创造力。自此,“三性课堂”为新时代学科课堂明确了转型方向。

(一)“三性课堂”的基本内涵

“三性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科性、教育性和创新性融合并重的学科课堂。对于以分科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校教育,三性课堂强调从知识中心向学生中心、从知识教学向育人育才的价值回归,是落实立德树人、实践全面育人的课堂教学。对于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学校教育,三性课堂通过现实情境中的实践活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创新教育,是落实新时代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科本身,关注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体现的是学科课堂的学科性;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现的是学科课堂的教育性;课堂教学着眼于社会实践,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的是学科课堂的创新性。对于学科课堂落实立德树人、全面育人而言,学科性、教育性和创新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课程内容、学生学情实现其有机融合。

(二)三性课堂的“三个观念”

“三个观念”是指三性课堂的育人观、学生观和教学观[1]。三个观念是为了促进三性课堂的课堂实践而提出的,包括“三大任务、全面育人”的育人观、“学生中心、发展取向”的学生观和“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观。提出三性课堂的三个观念是必要的,因为理念的转变是课堂变革的内生动力。

全面完成学科课堂的三大任务,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是“三性课堂”所倡导的“育人观”;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这是三性课堂所倡导的“学生观”;在学习中重视知识的学中用、用中学,实现“知”和“行”统一,这是三性课堂所倡导的“教学观”。

三、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策略

从理念变革到行为变革并非易事,“道”的行离不开“术”与“器”的用。在明确学科课堂的转型方向之后,“三性课堂”并没有自然地变成现实。长达十年的“课堂革命”实践中,直到“三课四学”实践策略的提出和应用,三性课堂才开始得到有效实践,学科课堂的真正转型才得以真实发生。

(一)三课:单元课、学时课和整合课[2]

单元课、学时课、整合课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的课程重构,它符合学生“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过程,是以国家课程规定的学科和课时量为基础进行综合设计,不挤占学科,不挤占课时,不挤占课外活动的时间。提倡先学后教,提倡“学深讲透”,提倡合作学习,提倡师生互动,提倡减轻课业负担。

单元课重在感知单元的知识结构: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浏览、梳理,达到整体概览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目的,激发学生后续学习与主动探究的兴趣。学时课重在学习单元知识的细节:打破学科课程传统的篇章设计,通过分解成若干核心问题进行逐个精研,实现相互关联的核心问题的深度学习。整合课重在单元知识的应用:通过练习课、复习课和拓展课等课型,实现单元内容的巩固、拓展和提升,实现学习过程的学用结合、知行统一。

从内容、类型、要素及特征等方面看,用“三课”重构学科课程的基本思路是:1.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求知、学生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的具体目标下放到各课时教学中,并确定以何种课型组织教学;2.按照单元课、学时课和整合课的分类,将部分学科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以育人价值为统领、以儿童认知为基础、以知识结构为主线;3.“三课”的类型、要素、时长等可以灵活决定,可随学科、学段、学情等不同合理调整。

(二)四学:个体首学、组内互学、组间群学、师生共学

个体首学、组内互学、组间群学、师生共学,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学科课堂学习范式。个体首学是学生第一阶段的学习,个体学习要先于群体学习,还要充分体现独立、自主。组内互学是学习小组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相互的启发和交流使学习向纵深发展,将个体学习成果转换为小组学习成果。组间群学是不同学习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集体汇报、组间质疑、互动答辩等活动,丰富视角、形成公共知识,将小组学习成果转化为全班学习成果。师生共学是教师引导为主的群体学习,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中查漏补缺、提炼升华、完善认知结构。

“四学”范式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四学”活动就是课堂育人的有效实践。学生感知理解“四学”标准的过程,就是初步建立其价值取向的过程;学生观察体验“四学”示范的过程,就是逐步强化其价值观念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仿、尝试的过程,就是促进其建立认知和行动联结的过程,也是其加深理解、逐步内化的过程;学生养成“四学”习惯的过程,就是其实现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过程。

学科课堂长期实践“四学”的价值在于:学生习惯于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的同时,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互助意识、辩论意识、包容意识、共享意识等必备品格逐步养成,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质疑能力、求异能力、创造能力等关键能力逐步发展。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标准、给出示范、体验尝试、养成习惯”,学科课堂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行为育人”的独特作用。

(三)两评:要素评价、综合评价

1.三性课堂的评价要素

学科教学的课堂评价有三个视角:一是看教师的教育理念,二是看师生的课堂行为,三是看学生的学习成效。三个视角对应的是理念系统——为什么教、为什么学;行为系统——教什么、学什么和怎么教、怎么学;效能系统——教得怎样、学得怎样。三者结合构成一个完整视角,据此,可以建构三性课堂的评价要素。

提取理念系统、行为系统和效能系统中最关键的要素,便可以得到三性课堂的主要特征和评价要素。理念系统的要素聚焦在学生观、育人观和教学观,行为系统的要素聚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效能系统的要素聚焦在学习力发展、品格力发展和创造力发展。
沙漏模型.png
图1 三性课堂评价要素的沙漏模型

三性课堂评价要素是学科课堂的评价要领,涉及分属“三大系统”的“九大要素”:三大任务具体、学生中心凸显、学用知行并重;资源利用充分、四学运用合理、反馈矫正有效;思想方法习得、自主和谐发展、好奇想象激发。教育理念决定着课堂行为和课堂效能,理念系统在三大系统中处于沙漏中的瓶颈位置,三性课堂评价要素的“沙漏模型”由此得名。

2.学生发展综合评价

2016年龙泉驿区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建设“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龙泉实验区最开始是重点监测学生学业发展水平和学业负担水平,后来发展到全面监测学生品德发展、身心发展和兴趣特长养成,之后又增加了学生发展潜能测试。在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改革实验中,实现了四年级及以上学生的“三全”(全员、全面和全程)发展监测,为区域内全体学生提供了发展质量的大数据。

为了提高学生发展监测的数据质量,区教科院在中国教育学会支持下,改进了监测工具、强化监测数据的采集、优化了监测数据分析和使用的相关策略。区教科院建立“龙泉驿区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定期发布“学生发展质量监测报告”,向区域教育质量的相关主体(区教育局、区教科院、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必要的数据服务。

为了帮助相关主体用好数据服务,数据使用的策略创新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自创“靶向矫正”改进策略、“潜能分层”教学策略,指导相关主体找到问题、研究对策、改进过程,促进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家长合作的不断改进。利用监测数据找到“最近发展区”和“最易发展者”,为学科课堂的“精准教学”提供策略支持。

四、三性课堂区域性课堂变革的推进策略

学科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与学。理念(为什么教、为什么学)、课程(教什么、学什么)、教学(怎么教、怎么学)、评价(教得怎样、学得怎样)和管理(为了教、为了学)是学科课堂的五大要素,在区域推进课堂变革的长期实践中,“五位一体”的整体推进策略逐步形成,可以形象地用“陀螺模型”表述。
陀螺模型.png
图2 整体推进课堂变革的陀螺模型

学科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路径是:以“三性课堂”为课堂转型方向,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变革;以“四会”拓展教学目标,实现一个教学单元的课程重构;以“四学”优化教与学方式,在学科课堂上实践“行为育人”;以“整体变革”为推进策略,在长期坚持中促进区域性课堂变革的不断深化。三性课堂的改革实践已经证明,五大要素的整体变革比单一要素的局部变革更加有效。

(一)三性课堂学习资源的共建共用

组织学校和教师开发“三性课堂学习资源”,是为了发挥优质学校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弥补薄弱学校和新手教师的个体劣势,降低教师备课难度、提高集体备课质量。在区域内推进学习资源的共建共用,将“共享发展”的理念应用到课堂改革中,是区域推进三性课堂的创造性实践。

三性课堂学习资源的共建共用,凝聚着全区学校和骨干教师的集体智慧。区教科院发布“学习资源开发项目”,学校和教师主动承担开发任务,在首次开发之后实现区域共享,组织全区小学教师优化、共用学习资源,促进了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的底部抬高。特别是对于一个新手教师而言,通过三性课堂学习资源的共享共用,相当于得到一位优秀教师的全程指导。

学习资源开发突出“三位”:一是本位,对课标教材精准把握;二是点位,对知识点、能力点、训练点、拓展点精准落实;三是长位,对学生发展增长点精准定位。学习资源开发强调“三有”:一是探究问题设计要“有根”,即有依据、有重点;二是学习活动设计要“有形”,即“四学”设计要实现立体化、科学化;三是应用作业设计要“有果”,即有成效、有收获。

(二)教育管理对课堂变革的强力支持

“顶层设计”改革项目催生三性课堂,“高效课堂”课题研究催生三课四学,“创新创优”改革项目催生整体改革,这是龙泉驿区课堂改革的十年历程。区教育局始终坚持教学中心、聚焦课堂变革,强调项目推进和课题研究有机结合,促进行政推力和学术魅力形成合力。“三性课堂大实践”持续超过八年,小学教师全员参与“讲师团巡讲”前后七轮,三性课堂学习资源的共建共用先后两次,教育管理对课堂变革的强力导向,让“课堂革命”成为了区域的热点和焦点。

三性课堂在小学教育的风生水起,源于教育管理对教师队伍的有效激发。从“三性课堂”到“三课四学”,从“陀螺模型”到“沙漏模型”,三性课堂一路走来充满自主创新,身居一线的“草根专家”勇挑重担。管理团队、骨干教师发挥引领作用:提出和论证新的理念、方法和策略,在研究和实践中解决问题、不断创新;基层学校、一线教师成为实践主体:实践和应用新的理念、方法和策略,在学科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全区小学教师对课堂改革的积极参与,一群人的坚持和坚守最终促成了课堂变革。

龙泉驿区小学教育历经十年实践,“三性课堂”整体改革成效逐步显现。中国教育学会和成都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教育综合质量评价报告”显示:龙泉驿区五年级学生不仅学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彻底改变了在成都市各区县中落后的面貌,而且,从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情绪行为调控等指标看,2015年龙泉驿区全部指标均低于成都市平均水平,2019年龙泉驿区全部指标均高于成都市平均水平,部分指标已经位居全市前列。我们相信,作为学科课堂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三性课堂”必将有助于促进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作为一个推进区域性课堂变革的鲜活案例,我们的实践探索必将对有意于推进课堂变革的区域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何智远,郑大明.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性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2020:27-38.
[2]郑大明,何智远.着力于整体思维与共享发展的内涵式变革——叙话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三性教育课堂教学实践 [J]. 教育科学论坛,2017,(35):17-21.

作者单位:1.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局,2.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本文发表在《教育科学论坛》2021年5月(第14期)

标签: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