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8日

王阳明心学:唯为圣贤,方是第一。圣人必可学而至。通儒:融会贯通“经济之学”(经世济民)和“心性之学”(尽心知性)的真儒。世人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不动心——永远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和情绪的主宰者。纵横自在,活泼泼地,浩然之气。保持内心强大的秘诀:把事实和看法分开。行动和反应,都必须建立在事实本身而不是自己或他人的看法之上,看法通常会放大事实。(PP001-019)

2016年12月19日

儒家之“无入而不自得”,孟子所谓“浩然正气”,阳明之“不动心”,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修课,是把握事物真相的智慧,一种重在内心、不假外求的生活态度。人之所以比动物高贵,首先是因为人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其次就是人拥有自由意志。即是,对于外界发生的种种事情,我们始终有权选择自己的态度、看法和反应。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的负面情绪,其实都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源于我们对事情所抱有的看法。故此,“不动心”是一种至关重要的修行。(PP017-019)

2016年12月19日

圣贤之志(必为圣贤的人生追求)和身心之学(精神价值的实现路径),乃王阳明的“三立”(立德、立功和立言)的两大基石。圣贤之志:唯为圣贤,方是第一;使学如韩柳,不过为文人,辞如李杜,不过为诗人,以颜闵为期,非第一等德业乎?身心之学:君子无入而不自得,可以使内心强大;以人的理性为自身立法,可以构建生命的意义。(PP020-028)

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心学与守仁相遇,乃双方之大幸也,亦儒学之大幸,后世学人之大幸也。陆九渊(心学开山祖):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发明本心;六经注我——学苟知本,六经皆注;易简功夫,甚于“格物穷理”之琐碎支离。(PP027-028)

2016年12月20日

圣人们之所悟,不同文化的智慧。悉达多(佛教,释迦牟尼)——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耶稣(基督教)——苦难源于背离上帝,忘记了上帝的教诲,深刻的忏悔,真正遵行上帝之道;穆罕穆德(伊斯兰教)——劝善之恶,只崇奉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执掌者、独一无二的安拉。(PP029-038)

心即理,阳明心学的基点。心也者,吾所得于天之理也,无间于天,无分于古今。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人心与天理并无二别,故此,并无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外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用现在的话说:圣人,就是潜能充分实现、人格臻于完善的人。圣人之道,就是自我成长、 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过程和方法,并不能向外去求取,其实就在你我的心中,就看我们敢不敢直下承担、愿不愿真心践履了。吾性自足,是说我的心性之中具备一切成为圣人的潜能和圣性。满街都是圣人。阳明心学最核心的精神价值,就是主体性的确立和主体意识的高扬。成圣成贤的潜能和动能,其实就在我的生命之中,人格完善和自我实现是我与生俱来的责任,也是我天赋的权利,人的自信心、主动性和创造力,在这里显示无遗和强势发生。(PP038-046)

2016年12月21日

我们都具有圣性,却不免“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我们都拥有成为圣人的潜质,却不知成圣的条件。唯一的成圣之道是:存天理,去人欲。朱熹主张“明理见性”,人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面貌,所以不能体悟到天地之理,要想体验到、找到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天理,是心中的道德法则,人自己为自己立法,然后自己立法自己遵守,才体现了他的高贵与尊严。人欲,是超越合理范围、违背正当原则的欲望。朱熹也说:“需是食其所当食,欲其所当欲”。若不建立自己的天理,不去掉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是不敢奢谈成圣的。(PP047-049)

读古人之书要领会其精神,千万不要死在古人句下。时代在变迁,一切都需要与时俱进。古人的“温凊定省”今天有新的表达方式,其精神实质是无微不至的“孝道”;古人的“忠君”今天已经拓展开来,泛化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不再忠于一个君,而是要在你所有的社会关系(雇佣、交换、合作)中,敬畏和坚守一种自身职责。忠于内心是强大内心的第一步,真正的忠、孝、道德、良心,是由内而外的,并不因外在的掌声而建立,也不因外在的打击而消失。也许不一定带来财富、名声和地位,也未承诺过快乐、幸福和成功,却是成圣的必由之路,是我们生命中的根。(PP050-052)

如果把阳明心学看成一把宝剑,“心即理”是剑柄,“知行合一”是剑刃,“意义世界”是砺石,“立志”是砥砺之法。知行合一,是一种力量。“知”是人的认知功能,“行”是人的行动功能。知和行不是两件事情,而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知”重在意义的寻求和确立,“行”重在通过与外界的互动,实现意义的展现和完成,所以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之所以要分提知和行,是为了点醒两类人。知行合一,就是思考和行动实现整合的力量,是实现“闻思修”的统一,激发主动、自由和创造的力量。而我曾经多年不解其意,受困于“思成后行”,于是,在成圣的道路上一直裹足不前。(PP053-060)

2016年12月22日

构建自己的“意义世界”,找到人生的“真正价值”。这是阳明心学这把宝剑的砥砺之石。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人生有不同的追求。常人会简单接受别人赋予的“意义世界”,就是时下所流行的“价值观”“人生观”;圣人会主动地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拥有自己思考后选择的“价值观”“人生观”。现实世界很容易看到的是,很多人声称自己不相信宗教,实际上是连人生基本的意义世界都没有建立。他们似乎什么都不信,但还是信钱;似乎什么都不拜,但还是拜物;似乎什么都不敬畏,但还是敬畏权利。一个人没有建立自身的“意义世界”,就找不到“人生价值”;一个团体没有建立丰富的“意义世界”,就会退化为“动物性生存”,退回到动物本能控制的时代,赤裸裸地追求物质而放弃精神追求。在人的意义世界中,真理、道德、给予、奉献、牺牲、正直、诚实都应该是高频词。生活的真谛不在于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的人类同胞多少(兰德);敬天爱人是儒家倡导,人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外在的东西,而是做一个真正有品质的人(稻盛)。(PP061—091)

修炼强大内心,必须明镜高悬。如同镜之照物,程朱理学重在照的方法,阳明心学重在磨亮镜子。圣人之心是明亮的镜子,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所以以前要高挂“明镜高悬”。我喜欢把“照镜子”说成“磨宝剑”:意义世界是一个砺石,可以用以抹去“好利”“好名”“好色”等物欲的锈迹,让阳明心学的宝剑始终光亮如新。圣人之立志,其实就是在砺剑;加上“知行合一”这个锋利的剑刃,“心即理”这个随心的剑柄,阳明心学这把利剑就可以用得随心所欲了。拥有阳明心学这把利剑,我们就最终拥有了强大的力量,这个力量其实是源于我们内心,也就造就了强大内心。(PP061-091)

2016年12月30日

“我在修行”
从“我在读书”到“我在修行”,体验“知行合一”的力量!读书其实就是思考,思考也就要行动。所以,真正的读书,应该是和行动融为一体的,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故此,我在读书,就不应该是一种消遣,而是修行。阅读、思考和实践应该是一体化的。

2017年1月4日

活在当下

**1.不因为过去而产生负面情绪,可以从成功和美好中获取正能量,却不由于失败和痛苦等出现负面情绪。
2.不因为未来而产生不必要的忧虑,可以积极为将来未雨绸缪,却绝不担心出现不好的状况。
3.专心做出当下最好的选择,并且不再怀疑自己当下的全部选择。
4.不再为已经做出的决定或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后悔或懊恼,也不去担心当下的决定在未来是否有错误,一步一步做出当下最好的选择。
5.集中精力把握眼前的一切,不再纠结过去已经发生的一切,也不再担心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
6.以积极的心态做好当下的自己,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以最佳状态做好当下的全部事务。**

后记:
阅读《王阳明心学》的过程,是接受强大冲击的过程,是一种重构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升华的过程,也就是一种自我修行。知行合一的思想,对我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也让我对世界看得更清楚,让自己由此变得更加强大。

标签: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