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小说《刀锋》读后感

上大学后习惯于读科学类书籍,读过的文学作品并不算多;先后也读过不少的哲学书籍,还认真思考过人生的意义,后来也在迷茫中放下而解脱了。以前也喜欢读短篇小说,但对长篇小说读得真的很少。习惯了主题明晰、论据集中的科学论证方式,一直认为小说是在杂草丛中寻找喜欢的花和草,这是很难得静下心来去读长篇小说的主要原因。后来,一位友人告诉我小说其实写的是历史,在时代的背景下去鉴赏人和人生倒也是我喜欢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推荐毛姆的小说《刀锋》,也很想了解二战前后特别是1929年大萧条的美国,习惯于阅读的我又开始捧起了久违的小说。
一直不习惯于为一本书写什么读后感,也好像并不是学生时代写读后感而造成了逆反,只是我的思考总是以其他文论的方式来记载的。我读书时从来习惯于使用很慢的精读方式,放下书以后很自然地总是若有所思。今天碰巧被早起的鸟儿叫醒得很早,在起床到楼上浇灌蔬菜和花草的时候,突发想写点什么的一种冲动,于是决定还是坐下写点什么吧,况且我喜欢敲击机械键盘的声音和感觉。当然要写的不能叫书评,那应该会是很高大上的东西,读后感的随性倒是我很喜欢的,于是就这样继续敲击键盘写下去吧。
与我读惯了的科学类读物相比,小说的美妙在于其开放性、丰富性,因为主题思想并不像科学书籍那样明确,作者也可能只是觉得新奇就写出来,不一定非有一种唯一既定、明晰突出的主题思想,每个人对同一本小说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就像在一片草原上去找到自己所喜爱的花草,所以现在我对小说的看法已经有不小变化。在我的眼里《刀锋》是一本探讨人生和幸福的书,毛姆向我们展示了几个形象鲜活且个性独特的人物,通过他们的心理、作为和经历,可以激发我们思考人生和幸福这一深奥的哲学命题。
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会或多或少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什么是幸福,只是有的人很理性、很认真、很执着,而多数人很感性、很随意、点到为止而已。其实,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并不一定是每个人必须的:有些人好像并没有过多哲学思考,仅仅是简单借用世俗的观念,一心的追求也取得了世俗认可的成功;有些人总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什么是幸福,他们中多数人没有找到答案也无从获得幸福,而极少数人找到安生立命之道而过上了想要的安宁生活。
主人公拉里是一个独特的人,是一个不断思考和执着的人,他一直追寻着人生的意义,试图揭开“为什么人生有苦难和恶”这样的千古难题。他是一类人的典型代表,他们活在精神的层面上和自我的世界里。对于自我而言拉里的所作所为是高尚的,因为他一直在探求自己想要找到的真理,他的人生是独特、丰富和充满价值的;而在世俗眼光看来也许他是自私的,因为他没有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甚至失去了一个人基本的世俗的幸福。拉里对不少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他属于人类中的小众派,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迥异于大众群体,而神秘感总是激发起人们对他们的兴趣。
艾略特是一个常见的人,是一个世俗中有活力、能干的人。他为人的势利可能发自内心,也可能是源于需要而养成的一种习惯,他终其一生忙碌于社交圈里大大小小的活动,一旦失去宴会的刺激就会像丢了魂一样,在宴会中不被邀请也成为了他临死前的一大打击。小说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写他,他其实也是一个主人公,他跟拉里完全是处于两个极端的人。他是另一类人的典型代表,他们是缺少精神生活的人,是仅仅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和世俗的观念里的人。他们很少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什么是幸福,他们把这些定义和判断都交给了身边的众人。我并不简单认同艾略特的“一生过得那样愚蠢、无益和无聊”(书中原文),但是他真的就是我们很熟悉的人当中的一个。
伊莎贝尔一直爱着拉里,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爱情,倒不如说是被拉里深深地吸引着。但是,她不会与拉里一起只生活在精神的世界里,他们属于不同类型的人。她是我们世俗中最常见的好人中的一个,对物质有着追求也对精神有着向往,严格地按照大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生活着,怀着恋恋不舍与幸运之感离开拉里,与世俗所完全认同的有钱有地位又爱他的格雷结婚,此后过上了相夫教子的美好生活。可贵的是在格雷因为1929年大萧条破产之后,依然对他不离不弃、关怀备至,最后继承了艾略特的财产而“在活跃而有文化的社会”取得巩固的地位,过着许多人所向往的“上流社会”的生活。
人生的意义是一个千古难题,当然毛姆的《刀锋》也不可能给出答案,况且,每个人的不同经历决定了他对人生意义的不同理解(不论是成体系的还是处于原生态的),人生的意义也是一个没有唯一答案的命题。幸福的标准是建立在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当一个人按照他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而过上了他所想要的生活他就是幸福的。所以,应该说拉里、艾略特、伊莎贝尔都是幸福的,因为幸福的标准是按照他们各自的理解而确定的,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也就是获得了幸福的生活。只是,每一种生活都有自己的美好和缺憾,没有一种完美的生活可以供我们来选择,我们只能选择某一种属于自己的人生和幸福。而且,一旦我们认定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就值得不顾别人的眼光和世俗的评说去过上自己幸福的生活。
小说结尾的一段话是耐人寻味的:“使我非常吃惊的是,我忽然恍悟,尽管丝毫没有意思想要这么做,我不多不少恰恰写了一部以‘成功’为题材的小说。因为书中和我有关的人物无不如愿以偿……”。其实,当我们在有意无意间建立了人生的意义,也就选择了自己生活方式和生活追求,之后这种选择必然会化成一个个具体的决定,以致于“苏珊得到生活保障、索菲获得死”,每个人最终一定会过上他想要的生活并获得自己选择的“幸福”。当然,世俗对“幸福”有一个大众化的评判标准,不管你是选择绝对遵从、参考执行或是毫不理会,每一个人的选择都只能得到理解、包容和尊重,这也造就了一个充满多样性、富于生命力的世界。

标签: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