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一部叫《童年的收音机》的电影,写的是一个小眼镜和一群小朋友,在那个我们经历过的、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利用小孩的智慧、勇气和创造力,制作成功一台矿石收音机的故事。

这部电影牵起了我对收音机的记忆。

老婆说,我有收音机情结,这是真的。我喜欢收音机,从小到大,也一直喜欢听收音机。小时候,从公社的有线高音喇叭,到生产队安到家里的小广播,和到爸爸的一部老旧的木匣子矿石收音机,构成了我的童年了解外部世界的几乎是唯一的途径。老实说,喜欢收音机在我们那个年龄段的人群里是普遍的,就像儿子这一代喜欢电脑,以至于对金钱的概念一度是用能买多少台电脑来换算的。只不过,我是尤甚的那些人之一。

听广播,成了每天上学以外的一件最为惬意的事情。从迷上“小喇叭”,到听“每周一歌”,听相声、评书、小说连播。不仅仅听新闻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在听广播的时候学习普通话,我甚至于能够同步重播电台的新闻,而且,也经常自己播报自己的新闻。

小时候,几件与广播的趣事让我记忆犹新。一是经常因为听的原因,错误地理解一些东西:幼儿时期就开始《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不知多少年以后才知道节目结束播送的是“国际歌”而不是“锅底歌”;中学时期一直坚持听“English on Sunday”,很多年以后才知道“When in room ,do as the roomers do ”是一种误听,这也许算是广播的一点点美中不足吧。二是,非常喜欢四川电台的“每周一歌”,一开始每周都必须费劲的去“听写”歌词,后来才终于知道可以借广播电视报来抄歌。三是,一天中午放学后几个小伙伴在一起玩耍,一个伙伴刚刚靠在安着高音喇叭的电桩上,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此伙伴连忙说:“不是我碰响的,不是我碰响的!”。其实,小伙伴绝对没有碰响喇叭的特异功能,只是,被吓一跳的神情让我们大笑了好一阵。

上了初中以后,非常喜欢英语,也就想收听英语电台。家的那台老收音机只有中波肯定不行,好在二爸有一台晶体管收音机,是全波段的,还有微调和皮套,经常是跑过去拿来听,爱不释手。用二爸的收音机,自己也收听了不短时间的外国各地广播,自己也更加了解了广播的乐趣。

后来,一段时间里,自己非常想拥有一个自己的收音机。甚至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幻想着,在油菜花盛开的田野里,能够有一部功能强大的收音机……

上班了,自己终于有了条件实现自己的梦想。买过各种便携式收音机、收录机,花过月工资的一半买过收音机,买手机、Mp3也喜欢带收音机功能的。多年来也一直关注的收音机变迁,喜欢看电子市场的新收音机,喜欢看《读者》上的收音机广告,也买过几个收音机送给父亲,也喜欢家里还在用的德生BCL-3000收音机。

多年来,自己每天开车时一定会开收音机,在家里也喜欢听收音机,因为,听收音机不会像看电视一样浪费大量时间,边做事情,边听广播,已经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听收音机也增加了科技含量,请看看我现在怎样听和用收音机。

为家里的大小收音机都配备了可充电电池(从5号电池到1号电池,一号充电电池用的人肯定极少,我是在淘宝上才淘到的,真的是很好用),外出时带上自己的手摇发电收音机(在野外的时候用起来相当不错,绝对不担心关键时刻停电了)。

除了用传统的方式听各种广播节目以外,在家里还可以利用宽带收听网络电台(打开电脑,点击网络收音机,找到喜欢的电台,就可以容易而高质量的收听想要的广播节目),如果要离开电脑桌也没关系,用FM发射器把电脑的声音发到收音机上就可以在家里任何地方收听(关掉电脑显示器还可以更环保),利用同样的原理,我还实现了经常用收音机听自己喜欢的书(当然是电子书了,听书又再一次升级啦)。

这,就是我的收音机情结。

标签: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