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儿子一起去成都参加一个大型报告会,李世杰老师讲起了一个故事:列宁的家族从来不打孩子,结果培养了一代伟人——列宁(这时我儿子指着我,暗示着我打过他不对);肯尼迪家族从来就喜欢打孩子,结果培养了两位美国总统(这时我儿子面示难色,看来挨打不一定就不好?)

孩子总是处于成长中的,成长就避免不了犯错误。多数时候,我们所犯的错误会带来不良后果,让孩子体验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行为的后果”的关系,这是教育孩子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孩子犯下错误时,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方式告诉他,让他对所犯的错误有所认识,进而才可能加以克服或改正。心平气和的交心谈心是一种最好的方式,适用于绝大多数时候使用。但有时也会显得效果不好,难以使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许多家长都不自觉地使用了“惩戒”。
说起惩戒,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打孩子”。专家们告诉我们,打孩子是错误的,连孩子挨打时都会对父母说:“打人是犯法的”。每每这时,家长都会很尴尬:如果选择立即停止,孩子就会以为自己“胜利”了,家长既然已经让步了,自己也就自然没有错误了。如果选择坚持到底,孩子仍会认为家长不在理,自己受到极大的委屈,当然更不会反思自己的错误了。显然,不管哪种情况,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于,孩子会学会逃避错误带来的后果,或逐渐与家长形成对立情绪。
实际上,传统教育中从来没有排除惩戒。有“黄荆条子出好人”的古训,有“黄荆条子棍,头上戴顶顶,先生不打你,你不成好人”的俗语,还有“孟母断机杼”的经典故事。
“惩戒”,就是通过惩罚过去来警戒将来。显然,惩罚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必须针对孩子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方式才可能更加有效。关键是,家长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盛饭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用来警戒孩子的一种手段,使他免于再次出现类似错误。
“打孩子”不等于“惩戒”。对于绝大所属家长而言,打孩子通常成为一种表达对孩子行为不满的方式,家长和孩子通常都处于强烈的情绪状态下,这时候的“打”通常起不到禁戒的效果。许多家长不经意中将“打”(接受惩罚)作为目的,每一次孩子犯错时就是一打了之,误以为孩子在挨打之后就会理所当然地有所认识、有所改变,实践证明这通常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挨打”(或接受其他惩戒方式)可以成为促进孩子认识错误、反思错误并改正错误的一种手段,但是还必须在“挨打”(或接受其他惩戒)的同时让孩子去主动反思和领悟。那次报告会之后,我和儿子讨论过可不可以打,我们共同的认识是,必要时可以打,但每次打都必须要有主题,挨打后都必须要有收获。其实,多数时候我们讨论完应该挨打的主题以后,打与挨打就已经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了。
其实,惩戒的方式远不止于“打”。孟母的“断机杼”就是一种没有用打的“惩戒”,显然这种方式对孟子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孩子不会把握玩电脑的“度”,一味沉迷于游戏之中,在一段时间内禁止他打游戏也是一种惩戒。当错误会导致孩子的最需要(最喜欢)受到影响或限制时,便可能触发他去主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时限制也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惩戒方式。
巧妙地应用惩戒,将使你对孩子教育的方式更加丰富而有效。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学问,值得去好好学习、认真研究,我们的时间、精力和情感的投入是会产生回报的,让我们一起更加睿智地进行子女教育吧!

本文是根据二〇〇五年十月二十三日在五·五家长会上的交流发言整理而成

标签: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