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元认知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学霸和学渣的区别在于“元认知”。一群人在讨论元认知的时候感到很困难,这个概念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有些翻译的东西确实难懂。其实,元认知也有人称为反省认知、监控认知。前面的翻译很“高大上”,属于专业术语,一听就是专家的“范”,只是确实不好懂,需要解释半天也未必可以得到要领。后者的翻译属于“意译”,懂了之后觉得其实也不错,遗憾的却是不很准确。

如果不把它用一个词来说,也就是不引入专业术语,反而大家会很容易理解。专家所谓的“元认知”,其实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对于学生而言,善于对学习过程进行认知,也就是善于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大概率地也就有机会对学习过程进行改进,这样的人就是学习的主人,当然最终必然成为学霸。所以,“学渣”和“学霸”的关键差异在于元认知,这句话显然是对的。

“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对于学习而言相当重要。专家说“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要素,这些专业术语堆起来真是很烧脑的。如果换成我们习惯的大白话,就是包括关于过程管理认知的知识、总结反思认知的过程、纠正改进认知的做法。这样说起来好像“元认知”一点也不高大上,最早说的“总结/纠正”,后来说的“反思/改进”,这些智慧其实古人和俗人一直都有,而且能干的身边人一直在做,只是没有用在所谓的认知上而已,虽然他们没有搞懂什么“元认知”。

二、学界的病

学界近年来流行着一种病,就是对“专业术语”特别钟爱,好像不用就显得没知识。然而,这种不喜欢用“俗话”和“常识”来说“知识”,自然也就没法被多数人所理解。“常识”在《新华辞典》中的解释是“普通知识”,其实被人们普遍了解的知识。拥有常识并不是专家的特权,常识是所有人都可以领悟到的,包括从未上过学的人,在生活中也可以掌握很多常识,并且利用常识为自己的人生服务。

回到关于“元认知”的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解概念(专业术语)这一层面上,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学习“元认知”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有机会触摸到伟大“常识”,也就是获得了增长智慧的一个难得机遇。遗憾的是,多数人在终于理解“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之后,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或者,对“元认知”的教学到此大功告成了。

甚至,专家们有意无意地将人们的关注焦点引向了企歧途:不是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常识本身,而是去关注所谓的“专业术语”,关注必须把事情用“专业术语”来表达。之所以有人说“专家”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让普通人无法搞懂”的那批人,就是因为有些专家只关注术语增加、不关注智慧增长。基于此,我宁愿专家们还不如不发明“元认知”这个词。

三、真正的学习

对“元认知”这一概念的学习,应该深入到发现“过程管理是少不得的”这一常识这个层面。如果,对学习过程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反思、改进),就可以促进学习过程的不断改善,可以让学习过程变得越来越成功。那么,对所有事情进行过程管理(反思、改进),不是可以促进所有事情的不断改善吗?深入到这一层次,我们才算是真正领悟了一个伟大“常识”(过程管理是少不得的),而不是仅仅将认知停留在学习的过程管理上,甚至是停留在“元认知”的文字游戏上。

除了学生的学习之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情绪、健康、子女教育、婚姻、工作、安全、家庭财务……,哪一个不需要过程管理?一旦对某一事情不进行过程管理,不及时进行反思和改进,就可能导致这一事情出现失控。过程管理的意识我们都有,要进行过程管理其实是一个常识,只是,我们经常处于有意无意之中而已。学习元认知之后只有更深刻地认识到,对所有事情(尤其是重要的)都应该进行有意识的、有效的过程管理,那么元认知这一课才没有白学,才实现了通过学习元认知而懂得了背后的常识,也就真正地增加了人生的智慧,这才是我们最想要的举一反三的“学习”。

我们所期望的学习应该是:学习不仅仅要关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还要关注策略性知识。教和学的双方,都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程序性知识通过训练变成技能、在实践体验中感悟和形成策略性知识上。指向于技能和策略的学习,才是真正能够增加学习者智慧的真正学习。所以,“元认知”不是用来知道的,应该是用来帮助我们领悟“过程管理”的,应该是用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实践和应用的。

标签: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