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决定因素,“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观念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学校要坚持不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既是学生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需求,更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条件。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必须围绕提高质量这一中心,学校和师生的一切活动都应当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构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以下是我们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些基本思考和主要实践。

一、学校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1.逻辑起点:任何事情都存在改进的可能性

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学习,不管现在的情况发展得如何,都一定是可以得到不断改进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应该成为学校里每个师生员工的基本共识。当我们开始对自己满足的时候,就是我们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

2.价值取向:发展才是硬道理,让我们做得更好

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学习并非是三件不同的事情,而是同一件事情的三个部分和三个侧面。学校集体的发展、教师个人的发展、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我们所追求的同一个成功的不同侧面和不同表现方式。学校、教师、学生三者没有单方面成功的可能性,教育教学的成功始终是教育教学的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发展。

3.质量改进机制:反思和改进

通过不断学习促进组织和个人发展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必须是“学习化”的,学校、教师、学生都必须不断地追求,“反思”和“改进”应该逐渐成为我们学校(组织机构和全体师生)的一种习惯。二十一世纪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我们有必要认清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并以不断学习来应对这个变化着的世界。

4.终结目标:拓展学校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我们的不懈追求、共同努力将使我们不断地改变。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必将在学校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推动下,以自己的行动来赢得个人的更大发展,学校也将同时赢得更大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教师个人的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发展是同时实现的,于是,学校的价值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使学生、教师、学校乃至社会实现“多赢”。

5.学校的质量: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或期望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果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换句话说,学校质量的高低最终需要用学校培养的人满足社会需要和期望的程度去衡量。由此看来,我们很大程度上只能直面生源变化带来的巨大困难,主动一点,应该逐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善它。

6.学校质量管理:管理就是全员、全面、全程的合作

学校质量管理是学校的组织责任和独立职能,是通过组织的学习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效能的一个过程。它是一项系统性、结构化的工作,与组织每一位成员(教师、学生、家长、学校)、每一个工作环节有关,学校的质量进步依赖于组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与通力合作。

7.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师是教育的资源和主体

学生是学校质量管理关注的核心,他们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对质量进步承担特殊责任,学校质量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在学校质量进步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只有通过教师主动的、创造性的努力,学校质量的提高才有可能真正发生,教职工是学校最宝贵的核心资源,学校质量管理的另一目的是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8.管理的目的:管理就是提供发展的平台

学校质量管理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的管理机制,为学校的所有成员(每一教师、每一学生)追求发展提供动力、机会和条件等体制性的支持。学校质量管理的重点是使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专业化发展、学校的管理本身等)得到持续的反思,并不断以教育过程的改善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9.管理中的评价:评价系统是管理的必备工具

学校质量管理的基本工具是评价,教育质量管理的实践要“靠数据管理、用事实说话”。“数据”和“事实”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基础性资源,是学校质量管理的有效判断依据。与此同时,来自学校外部的对学校质量的体制性关注和支持,也是学校内部质量进步的必要条件。

二、学校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一些实践

1.技术基础:学校质量分析系统

学校质量的科学分析是协助教师和学生准确判断现状,科学进行反思和改进的必要依据。教导处、德育处、教科室有必要经过反复的研究实践,总结一套学生学习成绩分析系统、学生行为习惯评定系统、教师教学过程监控系统、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班主任工作质量评定系统等,完善的学校质量分析系统是学校、教师、学生有效进行改进的必要保障。

2.组织基础:学校质量保障委员会

“学校质量保障委员会”是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常设机构,主要负责学校质量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公布,并对师生的教与学过程进行必要的监控、诊断、建议、督导。委员会由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德育主任、教科主任、工会代表、班主任代表、骨干教师代表组成,必要时可以聘请校外专家作为成员,质量保障委员会办公室由教导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

3.制度之一:学校教育质量公报制度

学校将定期在一定范围内发布各年级、各班、各学生的教学质量相关的数据事实,这就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公报”制度。这一举措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提供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实效果的有效判断,协助教师、学生及时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习。当然,相关数据有时也会作为学校对教师和学生发展进行评价的依据之一。

4.制度之二: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制度

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学校教学质量、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加强教研组建设,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变化,特别是高中部一个年级班额的增大,强化备课组建设已经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备课组提高和保障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可能,学校对备课组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是促进教师发展和保障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5.制度之三:年级组、新老教师结队制度

年级组是学校教育教学任务具体实施的基本单元,加强年级组建设是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班主任队伍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而年级组建设是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有效保障。同时,年级组更加容易实现对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通过主要在同一年级落实新老教师结对子制度,也是保障学校的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6.制度之四:阳光名师制度和知名教研组制度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质量的保障。为了在激励先进的同时带动相对落后,学校决定开展“阳光名师”评选和奖励制度,保障学校在龙泉驿区、成都市拥有一定数量的知名教师,为学校、教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结晶源。同时,通过“知名教研组”的评选和奖励制度,有效促进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力求与阳光名师评选制度相得益彰。

7.制度之五:教研科研奖励制度

教育科研是学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要尽可能参与全区的区域性课题的研究,积极申报区级以上课题研究。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科研意识,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师的成长,增加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科研可以兴校,学校有必要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和奖励,这种投入是一种扩大再生产性质的投入。

8.制度之六:导向于质量提高的分配制度

为了鼓励教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在进行教学过程监控的同时,注意利用分配这一有效杠杆进行导向。学校设定了过程质量奖和终端质量奖,及时对教学质量加强监测和调控。与此同时,还对劳动补贴制度进行改革,拉大工作量大小的差距,以吸引教师通过努力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也可以通过工作量的调节使优秀教师从学校获得最大的经济回报。

9.制度之七:以质量衡量教师发展机会的制度

教师的工作回报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个人发展的等多方面,学校有限的评优、评先、晋职、晋级、学习提高的机会给予教育质量优异的教师,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发展。同时,学校还要有效的利用各种宣传机会,将学校的优秀教师向社会推荐和介绍,给优秀教师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为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和创造机会,是为了促进全体师生的学习和发展,相信我们努力为教师创设发展的机会必将间接但有效的促进学校质量的提高。

本文完成于2003年12月,是学校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实践。

标签: 学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