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氏 发布的文章

电脑里有十几年积累下来的照片,一直没有整理完毕,就安静地放在“期待整理”的角落里。

最近,儿子搞了一个NAS,我是把它当成一个契机来使用的。这次构成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从整理实物和档案开始,一家人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事务,让生活变得更加自律、有序和高效。

前期对照片也算是有部分整理的,所有外出旅游的照片都是整理过的,放在了“旅行之美”文件夹里,到现在已经接近3W,300G以上了。

这一次,在系统思考之后,决定对照片的命名方式和存放方式做一些调整。目前在NAS中存放资料的时候,“旅行之美”是家庭共享文件夹,所以,有必要把原来只有自己清楚的命名和存放规则写下来,这样一家人都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共享和维护。

- 阅读剩余部分 -

【摘 要】科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但当前小学科学教育普遍存在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的问题,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学习兴趣不足。教师只有正确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准确把握小学科学作为科学技术启蒙教育的课程定位,才能最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科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科学; 科学教育; 启蒙教育; 学生中心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 2017 年版) 》明确提到,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1],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小学教育实行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对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 阅读剩余部分 -

研究生,成为真正做研究的人。

搞科学研究,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同时也是有技巧的,我多年做研究的体会是:

第一: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作为基础。

之前的大学学习,主要是知识体系的建构,这一点也许你算是不错的。但是,做研究之后必须彻底改变学习的视角——从接受知识的角度走向研究知识的产生。知识的深度(专业性)和知识的广度都很重要,拓展知识深度才可以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专业人士,知识面越宽泛,你就在科研中可能得到越多的连接,这对于出成果是很有益的。

- 阅读剩余部分 -

在事前没有做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去看电影,这是我的一个习惯,今天也这样去看来《千与千寻》。

故事的发生,源于千寻的父母。他们的特征是无知和贪婪。如果不是父母的过于好奇、异想天开的无知,以及不能抵御诱惑、自以为是的贪婪,故事就不会发生。

千寻之所以成功,一在于她没有贪婪,自然就可以抵御一切诱惑,这其实是很伟大的人格。二在于她拥有信念,能够坚持、坚守,当然也就能够赢得凡人不可获得的机会。

- 阅读剩余部分 -

一、何谓元认知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学霸和学渣的区别在于“元认知”。一群人在讨论元认知的时候感到很困难,这个概念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有些翻译的东西确实难懂。其实,元认知也有人称为反省认知、监控认知。前面的翻译很“高大上”,属于专业术语,一听就是专家的“范”,只是确实不好懂,需要解释半天也未必可以得到要领。后者的翻译属于“意译”,懂了之后觉得其实也不错,遗憾的却是不很准确。

- 阅读剩余部分 -

“缠中说禅”必然是一个当代奇人,号称永远只愿站立且希望探索、展示人的所有潜能和可能的人。关于缠师的真实身份至今未明,而《教你学股票》倒是真的给我们很多启示。我曾经耗费了四年多的时间学习缠论,先是系统学习缠师的原文,之后是跟随过都老师和李老师学习,然而,始终不能走出缠而未禅的状态,在实际交易中应用却非常困难。

- 阅读剩余部分 -

一个习惯于学习的人,一个习惯于思考的人,其实是一个有很好的基础习惯的人。学习和思考的最大价值是可以丰富我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论是对于世界、事物还是自己。

学习可以让我们懂得更多的道理,有古人曾说”朝闻道、夕可死“,可见对于道理(道)的追求是多么迫切。然而,我并不同意古人的说法,朝闻道而夕则死,我们哪里来时间去行道呢?道的意义不在于知,而在于行。闻到可喜,行道及时,大道行焉,方可致远。

- 阅读剩余部分 -

一、从“顶层设计”到“三性课堂”

2010年8月,龙泉驿区小学教育启动“顶层设计”教育综合改革。“育人为本,特色发展”是顶层设计的价值取向。“不唯分数而教,要为学生发展而教”“不为生存而教育,要为教育而生存”“校长要有教育思想、教师要有教育理想、学生要有人生梦想”,是顶层设计提出的三句响亮的口号。

把培养习惯良好、基础扎实、身心健康、兴趣广泛、个性彰显的学生作为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能静下心来思教,研究儿童、研究课堂,有教育理想,成为师德高、业务强、受欢迎的专业化教师。学生拥有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健康快乐的童年,成为好学、好问、好思、好动、有梦想的阳光儿童。

- 阅读剩余部分 -

贫穷一般是指一种匮乏。显然,贫穷也是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对贫穷感受的阈值是不一样的。

下面的角度很有意思:

人可以贫,即是物质上匮乏。但是,人不可以穷,即是精神上的匮乏,是被现实所困。

贫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只要不穷,总可能有超越贫的机会或时候。

穷是一种危险的状态。人要一穷,就基本上是又贫又穷了。不摆脱穷,就只能继续贫且穷下去。

都业华公开课20181207的启发思考。